同事家有个女儿,还很小的时候,我就见过。孩子四五岁的时候,有一次坐摇摇车,坐了四次了,仍然不愿意回家,她爸就很生气,拿着竹条子抽过去,同事一看架势不对,赶紧上去挡,结果同事的腿上都被抽出血印了,可见力道之强。同事两口子,我了解到的事相处不太好,经常吵架、打架,或者说家暴。因为都是在单位的家属小区,旁边楼栋就有同事,有一次,打得特别厉害,附近的几个同事都去劝架,不然那次可能会后果挺严重的。
小朋友上小学的时候,大概9岁左右。有一年过年单位组织游园活动,很多小孩都来参与了。同事对她说,去跟旁边的妹妹玩会。小姑娘一脸不屑并且很鄙夷的说,我才不跟他们玩。那几个小孩不过是比她小两三岁而已。我就在旁边听到,感觉小朋友待人接物是有问题的。后来听学校的朋友说,这个小姑娘在学校出了名的调皮,年纪不大,撒谎、逃课,老师都没办法,已经成为问题小孩了。
联想到他们家的情况,可以想象原因出在哪里。家庭的不和睦,给不了小孩安全感,孩子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扭曲,三观不正,影响到了正常的人际交流。
这深刻揭示了原生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塑造的致命性影响。当家庭成为暴力与冲突的温床时,孩子就像在刀尖上跳动的火苗,随时可能被扭曲的心理阴影吞噬。父亲用竹条抽出的不仅是皮肉伤痕,更是在孩子心里刻下了”暴力可以解决问题”的认知模板;夫妻间频繁的肢体冲突与语言暴力,则像硫酸般腐蚀着孩子对亲密关系的信任根基。当本该提供安全感的家庭沦为战场,孩子不得不通过攻击性外壳保护自己——对同龄人的鄙夷态度实则是创伤后的心理防御机制,而撒谎逃课等行为则是用扭曲的方式寻求存在感的病态表达。这种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警示我们:父母失控的情绪暴力不仅会摧毁婚姻关系,更会在孩子的人格蓝图上烙下终生难以消除的伤痕。要阻断这种悲剧的延续,必须从重建家庭的情感生态系统开始,用稳定的情绪支持和健康的关系示范,为孩子搭建起抵御心理畸变的防护屏障。